9月8日上午10时,武汉中设机器人公司广播喇叭里准时响起了工间休息的音乐。
生产车间内,33岁的机器人调试工程师朱庆锋抬头望了望喇叭,又继续埋头通过控制器操作机械臂。他说,3天后,14台机器人将发往四川一家新能源汽车厂,得抓紧时间调试好。
在技术部办公室,10余名仿真工程师正在电脑前紧张忙碌。走廊醒目处,一面今年4月份竖起来的白板上写得满满当当,记录着26个在产项目进度。
武汉中设机器人公司创始人、营业部长梅朝方告诉记者:“2022年,企业产值在2020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而现在根据手头订单,今年的增幅将达到15%。”
随叫随到的贴身服务换来客户纷至沓来
工程师在对即将交付的机器人产品进行检查。
连日来,位于蔡甸经济开发区的武汉中设机器人公司接待了一拨接一拨客户,仅9月7日一天,就有三拨客户到访,其中两批来自海外。
作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武汉中设机器人公司专注为整车厂及零部件厂定制无人焊接生产线。
每年8月12日至20日,是中设机器人的“高温假”。而在今年的“高温假”,36岁的项目经理叶锐却格外忙碌。“当时负责服务江夏区流芳、庙山的两家工厂项目改造,在两家公司之间一天至少要来回跑3趟,随时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最多的一天跑了5趟。”叶锐笑着说道,前段时间,不是在开车的路上,就是在项目现场,有时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叶锐的忙碌源于公司一项保持至今的规矩:只要客户需要,必须随叫随到。
2013年,武汉汽车工业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在汉设厂。当时在广州一家机器人公司工作的梅朝方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和另外6位年轻人在汉成立了机器人公司。
“当时,大家手机都是24小时开机,只要客户有需要,即使时间再晚、距离再远,也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企业创始人之一的营业经理辛阳阳回忆,2016年冬天的一天凌晨1点,一家位于东西湖的汽车零部件工厂机器人焊枪出现故障,他连夜从汉南赶赴客户工厂。“从凌晨3点工作到下午两点,直到故障解决后测试合格,我们才离开。”辛阳阳至今记得,当时手冻得通红,衣服却被汗水湿透。
靠着这项随叫随到的贴身服务,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积累了良好的客户口碑。
今年以来,中设机器人参与了不少汽车零部件企业智能化生产线改造,以适应新能源汽车整车厂生产要求,而中设机器人的服务让他们的客户纷至沓来。
实现国产焊接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大规模应用
工程师们在一起商量机器人产品。
近日,武汉中设机器人公司为江夏一汽车零部件厂定制的无人化焊接生产线正式投产,工业机器人多达37台,从取件、搬运,到焊接、图像视觉检测,实现了焊接工序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最初我们主要是建机器人工作站,一个工作站可能只有一台或两台机械臂,代替人工完成重复固定的工序。”辛阳阳介绍,2017年,公司接到了第一条智能生产线订单,为了熟悉生产的工艺及流程,研发人员在客户车间里一待就是3个月,终于成功完成了智能生产线的自主研发。随后,中设机器人又成功完成了一条由国产机器人组成的大型柔性化焊接生产线订单,实现了国产焊接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大规模应用。
一系列智能生产线的成功研发,让中设机器人步入发展快车道。公司又成立了工业智能研发中心,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到工业机器人领域。“现在,我们已经把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作为高度定制化产品,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梅朝方表示。
今年6月,历时一年多开发的柔性化螺母智能焊接系统,在光谷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完成调试,现已成功实现量产。
“以前这个工序由焊工完成,产品质量不稳定。”梅朝方介绍,根据客户需求,公司开发的这个新系统,可自动将加工件送到生产线上,摄像头感应到螺母后,由焊枪自动完成焊接,可兼容60余种规格的螺母或螺钉,每5秒可焊接出两个合格件。成品件经视觉摄像头检测合格后,又按不同规格自动送至存放区域。目前,该设备已申请发明专利。
如今,新能源汽车需求旺盛,中设机器人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和技术储备,研发投入从年销售额的5%提升到7%,近年来获专利6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20余项。
来源:长江日报
制作:朱清洋 | 编辑:方丹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