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持续加码中小企业“链”上腾飞
中德产业园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新高地
日前,武汉国际友城德国杜伊斯堡市市长索伦·林克率企业代表团来蔡甸,实地考察武汉中德国际产业园(以下简称“中德产业园”),参观中德产业园企业之家时,一张拍摄于2019年9月7日的照片吸引了他的注意。
照片上,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为德国汽车天窗制造龙头企业伟巴斯特全球最大工厂武汉生产基地剪彩,见证伟巴斯特武汉工厂建成投产。两个月后,默克尔与湖北省委省政府达成在武汉市蔡甸区建设中德国际产业园共识。
当索伦·林克得知,伟巴斯特武汉工厂去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他惊讶地表示数据非常惊人。“在汉德企的生产力真强大,值得学习。”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不断在中德产业园续写。伟巴斯特中国区研发中心武汉分中心,50余名工程师在16个月里,一直在德国斯多克多夫与武汉之间7小时时差来回“穿梭”,共同研发出可升降式车顶传感器模块全球率先量产。普旭集团一年内完成签约、公司注册,并实现生产。
伟巴斯特中国区总裁张丽华感慨:“回顾最初的选择,我们更加确信投资武汉、扎根蔡甸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我们在中德产业园有了很多的合作伙伴,他们就像我们的邻居一样。”
5年来,蔡甸区广发英雄帖、全球觅知音,并以高标准规划、高品质建设、高质量招商、高效能服务,推动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升级水平实现新突破。
继伟巴斯特之后,普旭、蓝帜、迪莫等13家德资企业纷纷落户中德产业园,该产业园成为华中地区德资制造业密集园区。博格华纳、牧野机床、佛吉亚、优尼冲压、林斯特龙等一批美资、日资企业也纷至沓来。
目前,园区已累计落户外资企业62家,格力、欧派、冠捷显示等国内龙头企业百余家,形成汽车及零部件、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智能家居等四大产业集群,一座现代化开放园区正拔节生长。
外资企业“接二连三”就地裂变。博格华纳自落户以来,创下了年销售收入增长3倍以上、年均增长率保持在45%以上的业绩。目前,该企业加快三期项目建设。
本土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邻居”变“伙伴”共闯市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万居隆与德国迪莫公司牵手,在生产基地的基础上,追加投资建设高端热泵研发中心二期项目。从事精密设备研发及自动化集成服务的飞泰智能设备公司将邻居外企的技术专家“请进门”,在家门口学经验,打响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枪”,进入新能源汽车的全球产业链。投资50亿元的欧派家居项目,一次性建成56万平方米厂区并投产运营,蓝帜、乐客等链上德资企业紧随其后落户……
包容、开放,是这座产业园加速崛起的原因之一。斯蒂芬·欧颂是蔡甸区70多位招商大使和产业顾问之一,他说,蔡甸高效的办事效率、优良的营商环境令人印象深刻,且处处充满知音情,他愿意在全球为蔡甸觅知音。
作为武汉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承载区,蔡甸区正聚焦中德产业园空间提效、招商提质、功能提升,着力破解“土地从哪里来、项目从哪里招、产业怎样提档升级”三大难题。
目前,中德产业园已整理开发1.66平方公里工业净地,改造提升12宗企业低效用地1528亩,盘活306亩拜尔斯道夫存量工业地块,成功招引投资100亿元的联东U谷·国际创新中心项目。蔡甸还在园区东侧配套建设1平方公里的德国小镇,营造类海外生产生活环境。
此外,中德国际产业园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企业之家德国艺术展示中心、德式酒吧餐厅均已投入使用。总投资10亿元的“中德星天地”综合配套项目建设现场更是热潮涌动,百余名工人铆足干劲,抢抓工期进度,项目今年建成投用后将满足更多人才集聚和企业入驻需求。
蔡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园区将力争聚集外资企业突破100家、德资企业突破30家,聚集专精特新企业2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 陈耀:
中德产业园整体发展有四个特点,一是发展“快”,短短五年中德产业园集聚60余家外资企业和百家国内龙头企业,对于一个年轻的产业园来说,如此快速的发展十分惊人;二是层次“高”,德国作为全球制造业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与德国企业的合作,不仅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还能促进企业管理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这对提升整体工业品质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三是企业“专”,园区内不少企业虽规模不大,但都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种“小而美”“精而强”的企业发展模式,有效地推动了地方制造业的精细化和专业化,也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四是管理“新”,中德产业园管理者理念新,规划前沿,产城融合策略、配套的生活设施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不仅吸引了企业的集聚,也为人才的引进和留存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与高规格产业园未来发展所匹配。依托其快速的增长、战略的国际合作、专业化的企业策略和先进的园区管理,我想未来,中德产业园不仅成为一个产业集聚区,更是武汉市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