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湖北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走进位于武汉市蔡甸区的品源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远远看见几十个蓝色圆圈“浮”在池塘中央。从架设在水面的人行步道行至蓝圈边,才发现原来是一个个直径4米、深3.5米的独立养殖桶“嵌入”水中,鳜鱼、鲈鱼、鮰鱼等各色鱼类自在游弋。负责人黄利军介绍,公司利用天然低洼水泽,打造了池塘“零排放”圈养绿色高效养殖模式。眼前的每个养殖桶容量达25立方米,可养2000斤鱼,养殖密度之高,约为传统土塘养殖方式的3倍,并且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无外流。
原本散养在自然河道或水库中的鱼,如今被高密度圈养在桶里,品质能得到保证吗?又如何实现零排放呢?
先来看看圈养桶。圆柱形桶壁布满孔洞,内部水流与池塘水自由交换,桶内的微孔增氧管满足鱼群耗氧需求,避免鱼类扎堆导致局部缺氧。
“重头戏”则在养殖尾水净化。“传统池塘养殖的水体是静止的,鱼一辈子在里面吃喝拉撒,一旦水体恶化导致鱼群生病将很难控制。”黄利军介绍,基地创新采用“异位修复技术”,顾名思义,将尾水“转移”到别处再净化处理,该技术的固废排除率高达90%。
向岸边望去,尾水净化桶出水管排出的水,清澈透明、没有异味,正排向池塘。圈养桶底部混杂着鱼类粪便和残饵的污水,通过管道吸入岸边的尾水净化塔,经过固液分离,去除固废的上清液依次流入三级尾水净化桶,再经过微生物脱氮除磷处理,回流至池塘重复利用,分离出的固体废弃物作为肥料发酵后再利用。
尾水流入养殖区之前,还要再渡最后一道“难关”。岸边与养殖区之间的水体,黄利军称之为水体净化区,池塘底部种植了大量沉水植物,能够提高池塘自我净化能力,水草摇曳清晰可见,宛如一片水下森林。
“养鱼就是养水,好水才能养出好鱼!不断被过滤、净化的循环水,给鱼创造了干净的生长环境,为高密度养殖提供可能。”黄利军说,生态化养殖方式显著提升水质,降低鱼类病害发病率,渔药使用量大幅减少,养出的鱼味道鲜、品质高,“鱼肚子里那层黑膜没有了,鱼肉一点土腥味儿也没有,价格比土塘鱼高出50%!”
塘外封闭、塘内循环,品源盛是湖北省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保证淡水产品供给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丹江口市新增设施渔业规模58万立方米;宜昌市大力发展鲟鱼工厂化养殖,年产鱼子酱100吨至120吨,居全国第二;武汉市建成全省最大的“海鲜陆养”基地,年产6批南美白对虾,实现四季有虾上市……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推广循环水工厂化、陆基工程化、池塘设施化等现代养殖方式,传统水产养殖业依靠高科技、高效能,激活产业含“绿”量,逐渐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和经济增长方式。湖北省现有设施渔业规模686万立方米,规模排名全国第五、中部省份第一,从量变到质变,由产业到产业集群,重塑竞争新优势,打造了渔业经济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