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许多城市选择在9月18日拉响防空警报,而武汉为何将防空警报试鸣的日期定在10月25日?
武汉市首次鸣放防空警报是1937年8月20日凌晨5时,次日,武汉遭到了侵华日军飞机的轰炸。
战争的持续,让一年以后的1938年10月25日成了武汉市民的国耻日——武汉沦陷日。
1938年10月25日,日军突破汉口以北岱家山,占领守望台。
据《武汉市志》记载,从首次拉响警报,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全市共遭日机空袭72次(汉口31次、武昌32次、汉阳9次),日军投弹3080枚,炸死1651人、伤3147人,炸毁房屋3437栋(汉口554栋、武昌1359栋、汉阳1524栋)。
武昌徐家棚车站,遭日寇飞机轰炸。
当时报刊记载的“每遭空袭,血肉横飞,火灾四起,房屋倒塌,多少劳动人民家破人亡,惨不忍睹。”
而在市民口中流传着的“有乡的回乡,无乡的借乡,借不到乡的,就只有跳江”,就是大武汉“有城无防”的真实写照。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如今硝烟已经散去,但曾经“有城无防”的耻辱历史我们绝不能忘,人民防空的安全意识我们必不能丢。
每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日”警报声响起的背后,都在提醒武汉市民勿忘历史,警钟长鸣。
2003年初,部分武汉市政协委员提出“在10月25日下午16时拉响警报……并由此形成惯例”的提案,引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8月1日起施行的《武汉市人民防空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确立了我市“每年10月25日进行全市人民防空警报试鸣”(第二十八条),以警醒广大市民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防空警报的覆盖范围不仅取决于警报器的功率和音量,还依赖于科学的布局和广泛的传播网络。在一个城市或地区内,为了确保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警报,防空警报器通常被安装在高处,如建筑物顶部、广播塔或专门的警报塔上。高度越高,声音传播得越远,越不容易被障碍物阻挡。
资料图
警报器的布置经过精确的计算和规划。通常,在一个城市或大区域内,防空警报器之间的距离会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各个警报器发出的声音能够相互覆盖,形成一个完整的声场。这种声场可以让声音穿透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达到更远的距离。
除了物理布局,现代防空警报系统还与广播、电视、移动网络等多媒体平台紧密结合。通过这些渠道,即使市民身处封闭的建筑物或地下空间,也可以通过手机、收音机或电视接收到警报信息。这种多渠道、多层次的警报覆盖机制,确保了防空警报能够全面覆盖一个区域,让所有人都能及时接收到预警信号。
警钟长鸣,勿忘国殇,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