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些“出圈”的荆楚瑰宝吗?
这两天,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 发布了2024湖北文物大事件回顾 展现了荆楚文化的璀璨夺目 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开馆 荆门屈家岭遗址 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楚地文物” 都蕴藏着“荆楚三千年”的文化魅力 “江湖寻宝图鉴”现在开启 一起打开“荆楚宝藏”吧!
在博物馆偶遇一匹来自三国的“高头大马”是什么体验?在去年开馆的襄阳市博物馆新馆,就“上新”了有着“中华第一青铜马”之称的三国青铜马。 作为襄阳市博物馆新馆“镇馆之宝”的它,虽没有精巧的结构、夸张的造型,但就体量而言,迄今出土者无出其右。其身高、体长均为163厘米,完全是按照真实马匹的形体,以一比一的比例用青铜浇注而成,重达720斤。 该三国青铜马呈站立状,形体精干、肌肉结实,头小微昂、咧嘴作嘶鸣状,颈短而粗、双耳上翘,腿短而有力、前腿绷直、后腿抓地,写实性很强,动感十足。从造型看,该马似乎兼具西域汗血宝马和蒙古马的双重特征,可能属二者的杂交品种,这使得它既有蒙古马的强大生命力,又有汗血宝马的速度和耐力。 在迄今发掘出土的青铜马中,就形体大小而言,前有广西贵港马身高116厘米,体长109厘米;后有四川绵阳马身高134厘米,体长115厘米,均曾被称为“中华第一青铜马”,相比而言,这匹马更无愧于“中华第一青铜马”的称号。
这件来自战国中期的玉覆面,出土于纪南城北郊秦家山二号墓中。长为20厘米,宽13.9厘米,厚0.23厘米。平面为椭圆形,呈黑褐色,玉覆面大小与真人脸庞差不多。但这样一件用整块大玉片做成的玉覆面,在国内属首次发现,是荆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堪称国宝中的孤品。 据专家考证,秦家山二号楚墓中发现的这一棺室的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去世时仅30岁,很可能是从陕西或者中原嫁过来的楚国媳妇,且身份尊贵。玉覆面出土时,正覆盖在墓主人的脸上,因此可以推断为丧葬面具。在其主人脑袋两旁还随葬了两件玉璜、两件玉佩和一件玉笄,与玉覆面形成一套完整的组合。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楚玉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楚人讲究奇技异巧,在艺术上表现出谲诡精绝的独特风格。神秘肃穆的礼玉、高贵繁复的组玉珮、精巧华美的实用装饰玉、蒙昧迷信的葬玉,透映出楚人对自然生命的孜孜探索和激荡在人们心中的浪漫情怀。 战国晚期,楚国王族中涌现出的爱国诗人屈原曾用“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辞章赞美古玉,他用玉中的坚韧,提炼出了楚地山川强烈的尊严感和荣誉感,以及楚文化那美奂绝伦的浪漫基因。
1954年,位于湖北天门的石家河遗址因一项水利工程修建,得以重见天日。它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被国家文物主管部门认定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由此,一门新兴文化——“石家河文化”应运而生。 今天盲盒中开启的陶羊,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件文物。石家河出土的陶塑动物,形体较小,绝大多数全长在10厘米以内,一般多在7厘米左右,最小的动物全长仅为3厘米。别看这只“陶羊羊”身高不足10厘米,但却是一只4000多岁的老羊羊了哟。 据专家考证发现,石家河人在距今6000年前就开始烧制陶器,除了生活用具,也开始出现陶塑等艺术作品。 石家河文化中发现的陶塑艺术品数目之巨大,是史前文化中绝无仅有的。这些萌萌的艺术品距今4600至4000年,是我国原始文化艺术中的精华之一。目前发现的石家河文化陶塑以上万件计,涵盖陶人和小动物,质地为泥质红陶,多为手工捏制,造型生动、栩栩如生。 来源:长江云 制作:万轶 | 编辑: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