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来凤丨“五一”去哪玩?打卡湖北来凤这份攻略请收好

[复制链接]

2023年是恩施州建州40周年,是来凤县全域旅游攻坚年,为做好来凤县“体育+旅游”、“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章,充分展示来凤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推介来凤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来凤文旅产业快速发展,4月28日,在“首届湘鄂龙凤双城马拉松”即将开跑之际,2023年来凤县文化旅游推介会召开。


203358u9o9o879xtc2o2z6.jpeg


据介绍,来凤县拥有仙佛寺、杨梅古寨 2个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1个卯洞国家 3A级旅游景区,19 个乡村旅游景点,拥有3项国家级、12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全县森林覆盖率近 7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97%以上,获得“中国天然氧吧”荣誉称号。


203358g2l8d2fyq11kwdwp.jpeg


据了解,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来凤县累计接待游客156.5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244.06万元。近年来,来凤县坚持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两山”实践创新,致力于加快打造商旅文融合百亿产业集群。特别是将今年确定为“全域旅游攻坚年”,大力实施产业项目、产品供给、品牌宣传、文旅融合、政策配套五大攻坚行动,全县的文旅事业发展快速提升。


五一假期来临

相约来凤

开启一场土家文化之旅吧

游玩攻略请收好


203358sye2wj4bx9yke69j.jpeg
203358exgexi0y0g1y1951.jpeg

摆手舞

203358lo9o400ou0xj423q.jpeg



摆手舞土家语称为“舍巴”、“舍巴格痴”,意为敬神跳,源于五代时期,在来凤县的舍米糊、大河等地至今保存有摆手堂遗迹。《湖广通志》中关于五代时“摆手舞与普舍树”故事的叙述,生动描绘了一千多年前土家人围着普舍树跳摆手舞的情景,这是来凤土家族摆手舞在史籍中最早的记载。


203358q626ze6ek6kd46d5.jpeg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它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舞蹈动作粗犷健美,摆姿流畅自如、稳健大方。恩施摆手舞以狩猎、农事、军事和社会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表演中歌、乐、舞浑然一体,间有锣鼓伴奏和摆手歌穿唱。


2008年6月7日,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Ⅲ-17。


地龙灯

203358pfc6fchchizccgfk.jpeg



地龙灯流传于武陵山腹地来凤县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相邻的土家山寨,当地称为“巴地梭”,是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灯舞。龙舞(地龙灯)来源于楚霸王项羽“龙生虎养凤遮荫”的传说,舞蹈套路和动作现存12种,演技难度大,表演性、观赏性比较强,舞法独特。


203358ahx0xigigrhk6ki7.jpeg



地龙灯的表演支撑不是依靠木棍而是9名表演者的身体,一人手举龙头,一人背龙尾,其余七个人藏于龙身,分别由单人单手抓住每节龙身内的圆形篾圈,另一手则抓住前者的腰带藏于龙衣内,整个人被彩色龙衣遮住双脚,全凭藏在龙衣里的舞者相互默契配合。表演时,表演者的身体始终前倾,保持骑马桩和弓箭步的姿势行进,龙身的摆动仿若一条真龙。


2011年5月23日,湖北省来凤县申报的“龙舞(地龙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4。


南剧

203358m9mqzxl5bgmow1q0.png



南剧,又称南戏、施南调,俗称“高台戏”或“人大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南剧唱词多是七字、十字上下句,道白、唱腔多杂有鄂西土家方言土语,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带有明显的“深山峡谷”之音。主要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梆子腔)”3大声腔组成。


203359wkbjgkjkhoxox3gy.jpeg



南路声腔源于楚调,与湖南荆河汉戏有渊源关系;北路声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变而成,上路系弹戏,川梆子。此外还吸收有昆曲、高腔、民间小曲、宗教祭祀音乐的精华,形成一种有地方特色的杂腔。


伴奏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音乐组成。锣鼓谱音乐有云板、板鼓、锣、钹、勾锣等乐器;曲牌音乐由京胡主奏,伴之以唢呐、笛子。


2008年6月7日,南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棒鼓

“三棒鼓”源自唐代的“三杖鼓”,作为民间曲艺走唱形式广泛流传于湖北恩施、湖南湘西及重庆酉阳等武陵山区一带,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棒鼓”分为文武两戏,文戏就是抛着三根特制的棒子击鼓再敲锣来伴唱,武戏则为抛耍刀技。 

 

203359ta5t3qiaqj55oo75.jpeg



三棒鼓演唱包罗万象,演艺即兴编唱,音乐土味十足。三棒鼓表演将民间说唱与杂技绝活联成一体,更显惊险刺激。


凤头姜制作技艺

203359dtdwmaqz6lvwq6m5.jpeg



凤头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县特产,因其形似凤头而得名,又名“来凤姜”,是来凤县民间经过长期选育稳定下来的地方优良生姜品种。其姜柄如指,尖端鲜红,略带紫色,块茎雪白。


203359fg21fgicjwtxpjw5.jpeg



来凤县以凤头姜为主要原料,可制作成糟姜,糟姜是土家族人人喜爱的咸菜。制作方法是:将生姜去皮,用水洗净,沥干水分,然后切成均匀的姜块,放入盆内,加入白酒、酒糟、盐、花椒和切碎的红辣椒一起拌匀,置入坛内,上面撒上砂糖,盖严坛口,糟腌约一星期即可开坛食用。


2013年10月,凤头姜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油茶汤制作技艺




203359vpr1t19urrwt1s9s.jpeg



油茶汤制作技艺在咸丰、来凤两地历史悠久。清同治《咸丰县志》记载:“油茶:腐干切颗,细茗,阴米各用膏煎、水煮、燥湿得宜,人或以之享客,或以自奉,间有日不再食,则昏愦者。”清同治《来凤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土人以油炸黄豆、包谷、米花、豆腐、芝麻、绿蕉诸物,取水和油,煮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名曰油茶。


油茶汤的制作,以油炸茶叶,加上食盐、葱、蒜、姜,掺水做汤,泡油炸阴米子、阴包谷、团馓、花生米、黄豆、核桃、干豆腐干等。


203359gyyysyply6ppplh3.jpeg



油茶汤食用时讲究“嘴上功夫”,土家有句俚语:“油茶汤不冒气,烫死傻女婿。”喝油茶汤时,不能使用汤匙和筷子,端起碗来,捧在手里,转着圈喝。一则不怕烫,二则好食用。否则会烫焦嘴皮,灼伤舌头,而吃到的东西却不多,由此可见喝油茶汤的门道。


2011年6月,油茶汤制作技艺(咸丰、来凤)入选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然

除了体验传统非遗文化

小编也为大家准备了

收集来凤美食攻略

尝一桌土家菜

体验舌尖上的味蕾


早餐食谱推荐

203359ktz3zri3ly12366r.gif

推荐一:来凤绿豆皮

203359xtieik36z06j0itt.jpeg

 推荐二:来凤包面

203359auz90ogntk22ui36.jpeg

推荐三:来凤油粑粑

203359qo6x1tnlnyef15t9.jpeg

推荐四:来凤米豆腐

午餐食谱推荐

203359eg3ywrr6l3wdwwtz.jpeg

推荐一:仔姜麻鸭

203359fant5lcwwjwzlj5a.gif

推荐二:合渣

203400hhkncoyhkhzomc88.jpeg

推荐三:油茶汤

晚餐食谱推荐

203400mqn02kntlk2lzk2k.png

推荐一:土家腊猪蹄

203400subofba3sayp7ya3.gif

推荐二:百福司酿豆腐

203400euh7diu0iui118iu.jpeg

推荐三:绿水角角鱼

特色小食推荐

203400vjw1ftcwz2h21tof.jpeg

推荐一:凤头姜

203400xwbchjaja73wwjhb.jpeg

 推荐二:霉豆腐

203400t02zj9te9lb6va82.jpeg

推荐三:渣辣子

203400x722q7pnaahansq4.png

推荐四:糍粑



来源:蔡甸融媒记者 陈轩 李伟恩 吴天

制作:朱清洋 | 编辑:方丹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此文为原创作品,转载须获授权,否则视为抄袭侵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智慧蔡甸
模板大全
智慧蔡甸
意见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