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一墓藏千秋的“曾侯乙”

[复制链接]

2025年寒假即将到来

如何为孩子打造

一个充满意义的假期

成了众多家长心头牵挂的事

不少家长将目光

聚焦在了文物展览上

在湖北的“曾侯乙墓”

藏有哪些文化瑰宝?

一起来看



1978年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战国曾侯乙墓,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南北长16.5米,东西宽21米,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曾侯乙墓出土各类精美文物1.5万余件,其中有哪些罕见“宝贝”?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被称为“中国古代乐器之王”,代表了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如果曾侯乙编钟来到“赛博”世界,它又能“进化”出什么奇妙玩法?


本图结合文心一格绘制而成

战国曾侯乙编钟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场景想象图(结合文心一格绘制而成)

作为“华夏正音”的曾侯乙编钟,还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特使”,在许多重要场合让外宾、外国元首印象深刻。

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颁奖仪式的乐曲是以曾侯乙编钟原声、现代玉磬和交响乐融合演奏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这是编钟音乐首次亮相世界性体育盛会。

2018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会见来华进行非正式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并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莫迪总理亲自敲响了仿原件制作的编钟。

为了让全世界能更好地了解到来自中国的“千年清音”,湖北省博物馆还曾在意大利、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编钟复制件的展览和演奏。全世界已有6亿多人次领略了《编钟乐舞》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千年之前,彩漆木雕鸳鸯盒作为化妆盒,装点了主人的美丽。千年之后,如果彩漆木雕鸳鸯形盒来到“赛博”世界,又会玩出什么新花样?


本图结合文心一格绘制而成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第1件文物,是东周时期的“萌宠”。彩漆木雕鸳鸯形盒高16.5厘米,身长20.1厘米,身宽12.5厘米。最初登记为“鸭形盒”,后来有人建议叫“鸳鸯形盒”,被采纳沿用至今。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绘制有两幅乐舞图,它真实形象地描绘了战国早期宫廷乐舞的景象,成为曾侯乙编钟的“使用说明书”。



漆盒左侧为“撞钟图”,一对鸟形立柱中间的上下横梁上,分别悬挂着一对甬钟和一对磬。旁边有一个巫师(或神鸟),手握长棍用力敲钟。



漆盒右侧为“击鼓图”,中间立着一个建鼓、兽形座。一侧有一人(或一兽)正在击鼓。另一侧有一身材高大的舞者,腰中挂剑。

曾侯乙编钟出土时,中间的横梁上斜靠着两根长达两米的彩漆木棒,考古人员最初不知道其用途,后来就是根据彩漆木雕鸳鸯形盒上的“撞钟图”,才推测出木棒的作用是用来撞击整套编钟最下一排的大钟,为后来复演曾侯乙编钟提供了依据。

这件可爱的“萌宠”该如何使用呢?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论。它的头部是在西室的二号陪葬棺内找到的,据此推测,这口棺内的女子应该就是鸳鸯盒的主人,而这个鸳鸯盒可能是她的化妆盒,并被作为她的心爱之物随葬。



本图结合文心一格绘制而成

曾侯乙铜联禁大壶

在曾侯乙墓,还有一件“出圈”文物——曾侯乙铜联禁大壶。这件文物曾因底部的4只呆萌小神兽扛起了240公斤重的酒壶,被网友调侃4只“未成年”小兽却要扛起一切成为“天选打工人”,而“变身”网红文物。当曾侯乙铜联禁大壶来到“赛博”世界,又会发生什么?


曾侯乙铜联禁大壶,壶高99厘米,承托这两个大壶的铜禁为长方形,长为117.5厘米,宽为53.4厘米,禁高13.2厘米。器身表面细致地雕刻出蟠螭纹、蕉叶纹、勾连纹,壶颈部攀附着两条拱曲的龙形耳,两壶颈部内壁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可谓精美至极。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对铜壶和禁的总重超过240公斤,所有的重量都落在禁的底部4只身躯玲珑、昂首张口的小神兽身上。小兽用口部和前肢衔托着禁板,后足蹬地,与庞大的铜禁、铜壶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它们的位置稍有误差,壶身就会倾斜,这不仅表现出了古人的精巧构思,更是力与美的结合。



本图结合文心一格绘制而成

盛放酒壶的桌子,还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名字——“禁”。为何取名为“禁”?据说周人为了吸取商代“酒池肉林”亡国的教训而将放置酒具的器座取名“禁”,有禁止酗酒的意思。

到了战国,“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发现的青铜禁只有寥寥几件,都凝结了两千多年前古人的超凡想象力与独特审美追求,是我们研究禁酒历史的珍贵资料。



一墓藏千秋,瑰宝映古今。从气势宏伟的曾侯乙编钟,到精美绝伦的曾侯乙铜联禁大壶,“曾侯乙墓”不断带给世人惊喜。这些穿越千年而来的 “荆楚文物”,不仅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还激励着我们,要深入挖掘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凝练荆楚文化标识,打造新时代湖北文化品牌。



来源:长江云新闻

制作:吴梦 | 编辑: 熊霞 | 责编:方军 

出品:蔡甸区融媒体中心


您有新闻线索,请联系我们:

新闻热线:027-84942678

投稿邮箱:2187431778@qq.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官方微博
智慧蔡甸
模板大全
智慧蔡甸
意见
反馈